本文来源于:澳门市民日报


(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 唐钦滨)为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更好的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澳门城市大学7月8日在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举办“国家级非遗-金石传拓技艺体验活动”启动仪式,场面热烈。

参加金石传拓技艺体验活动的师生代表(市民日报记者 郑杰骏 摄)

本次沉浸式的体验活动,不仅义务讲授传拓理论知识、传拓工具制作,而且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碑刻传拓技艺培训,包括清理器物、上纸、上墨、揭取等多道工序。

这次体验活动以平面碑刻传拓技艺为主,兼而演示浮雕、造像、画像砖、画像石的传拓技艺。澳门城市大学中葡文化遗产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提供馆藏古砖,用于教学实践。现场看到,操作人员在拓印时,先将拓包醮墨后进行试打,再上纸拓上一层淡墨,待2至3遍拓印上墨时逐渐加深墨色,直至拓纸上的砖铭清楚显现。当拓纸近八、九成干时,便从砖体揭下拓片,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过程。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致辞(市民日报记者 郑杰骏 摄)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叶桂平教授出席启动仪式。他致辞时表示,科普和科研是一体两面,作为国家级科研平台,文化遗产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承担着相应的学科建设使命,以及应用问题的探索与突破,同时也承担着科技交流的使命,本次科普活动就是师生交流,科研人员与市民交流的好契机。正值暑期,诚挚欢迎澳门市民、青年学子及文博从业人员参加本次科普体验活动。科研处处长盛剑博士、图书馆馆长师丽梅、课程主任邢亚龙和任玉洁,以及城大部分师生代表参加启动仪式。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伯勋主持开幕式。

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伯勋主持启动仪式(市民日报记者 郑杰骏 摄)

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传拓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执行馆长朱晓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传拓体验活动。他介绍说,传拓是用纸、墨及工具将铸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和纹饰捶印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技艺始于魏晋南北朝,历经隋唐时期的演进,至宋代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

朱晓辉展示自己的多色套拓作品(市民日报记者 郑杰骏 摄)

朱晓辉(右)向澳门城大赠送两幅珍贵石刻拓片(市民日报记者 郑杰骏 摄)

同时,他还带来自己的十多幅传拓作品,向大家展示多色套拓技艺的画面效果,引起了在场记者和师生们的浓厚兴趣。朱晓辉还向城大图书馆赠送《洛阳新见北魏瓦削图志》《洛阳新见汉晋刻文砖铭辑录》两册,该书出版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也是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与高校学者合作研究的成果。

澳城大首期沉浸式金石传拓体验活动现场(市民日报记者 郑杰骏 摄)

此外,知名文物鉴定专家、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国强向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赠送两幅珍贵的石刻拓片,他曾担任洛阳古墓博物馆馆长、洛阳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特聘教授等职。据悉,除本月8日至14日举办的第一期体验活动外,主办单位还将在本月15日至21日举办第二期体验活动。(责任编辑:吴从周)

特别声明:本文系中新网客户端“华媒站点”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立场,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中新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展示平台。

关键词: